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改良垂直褥式缝合在胫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2月~2009年1月,我院将改良的垂直褥式缝合法等软组织保护技巧应用于胫骨骨折的复位手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卢雪萍 《大家健康》2016,(5):224-224
总结20例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通过生命体征观察、肠道管理、饮食营养管理、心理护理、呼吸道管理、疼痛管理、肢体功能锻炼管理等,使脊柱侧凸患者能安全、舒适地度过整个围手术期。本组患者通过预见性护理管理理念,极大程度提高了患者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是疗效的关键,膝关节手术后需要早期的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和间断的主动活动.膝关节术后止痛目的除了镇痛外,更重要是配合早期活动,减少术后膝关节僵硬,粘连等并发症.小剂量吗啡或吗啡与布比卡因混合关节内(Intraarticular,IA)注射已被证明在关节镜术后有满意的镇痛效果[1~4,7].膝关节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有利于肿胀消退、缓解肌肉痉挛并有一定减轻疼痛的疗效.本研究探讨止痛泵关节内持续灌注布比卡因和吗啡混合液及结合早期持续被动活动在膝关节囊开放术后的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股骨成骨细胞的病理改变以及高糖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 2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骨质疏松组(n=10),糖尿病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同时体外分离培养成骨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培养基组和高糖培养基组。成模6周麻醉后处死大鼠,分离各组大鼠的左侧股骨,于小动物放射成像系统上,测其近段骨密度,HE染色右侧股骨,观察比较两组大鼠股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形态。同时两组成骨细胞各自培养48h后检测其形态及ALP阳性率。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骨皮质下成骨细胞显著减少,骨细胞呈扁平或星形,少见新骨形成。而高糖培养组成骨细胞其碱性磷酸酶(ALP)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培养组,增殖分化能力减弱。结论高血糖状态下成骨细胞减少及增殖分化能力减弱,造成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失衡,从而影响了骨组织的代谢,可能是造成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用于经鼻纤维支气管镜插管(FOB)的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颈椎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4%七氟烷吸入组(S组)和4%七氟烷吸入复合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组(SL组),记录吸入诱导前基础值(T0)、FOB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与T0比较,两组T1时的MAP、HR均明显下降(P0.05)。S组MAP、HR在T2、T3较T1明显升高(P0.05)。SL组MAP、HR在T2、T3较T1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与S组相比,升高幅度较低(P0.05)。两组的BIS值在T1~T4与T0比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T1~T4时间点组内及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能有效抑制经鼻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通过对210例肱骨近端急性骨折的患者行切开复位及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根据Constant评分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年,患肩的Constant评分得到了明显改善,有64例发生了并发症,其中36个并发症与不正确的手术操作相关,在手术完成后即发生,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钉子从肱骨头穿出。结论手术方法正确,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微创导向器辅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准确性。方法 2011年 1月至 5月, 采用 CT引导下微创导向器辅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 8例, 男 5例, 女 3例;年龄 26~56岁, 平均 32岁;均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术前对 6例骶髂关节移位超过 2 cm的患者行股骨髁上骨牵引, 牵引重量为体重的 1/8~1/7。在 CT操作台的计算机屏幕上进行定位、测量最佳进针轨道后, 在患侧臀部标记定位。根据 CT扫描确定的进针角度调节导向器角度, 沿导向器前 端套筒打入克氏针, 并顺克氏针拧入 7.3 mm的空心螺钉。结果 8例患者均一次操作成功。手术时间 10~20 min, 平均 14 min。术后即刻行 CT扫描, 确认所有螺钉均位于术前预计的位置并完全位于骨内无 穿出, 骶髂关节形态恢复满意并得到确切固定。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诉患侧下肢麻木或放射样疼痛, 术后患肢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 导向器可避免 CT引导下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时术者仅凭感觉判断进针角度而造成的偏差, 提高了CT引导下骶髂关节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安全性和简便性。  相似文献   
8.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脱位,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6年5月,我们治疗了14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或合并有盂肱关节脱位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8~52岁,平均39.5岁。根据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5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2例,于外伤入院后3~9d手术。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被动功能锻炼。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20个月,平均10个月,根据Neer评分标准,本组患者疗效优5例,良7例,中2例。随访期内未发现肱骨头坏死病例。结论 LPHP固定牢靠,利于肩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提高疗效。在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脱位时可优先考虑采用LPHP进行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脊柱综合征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脊柱-骨盆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伴有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脊柱综合征患者22例(26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12例,女10例;年龄45~76岁,平均58.4岁;病程1.5~25年,平均12.8年。术前及术后常规拍摄骨盆正位、双下肢全长片、站立位胸腰椎及骨盆拼接片,测量其置换前后脊柱-骨盆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参数,术前及术后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Harris评分。结果:术后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21~52(32±8)个月,末次随访未见感染、假体下沉、松动、假体脱位等情况。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较置换前均明显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较置换前明显增大(P<0.05);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骨盆倾斜、脊柱侧弯(冠状位)均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部的VAS评分、髋关节的VAS评分、腰部的ODI评分均明显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上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脊柱综合征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脊柱骨盆的冠状面及史状面平衡参数均有明显改善,中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张传毅  林列  梁军波  王斌  陈国富  陈海啸 《中国骨伤》2016,29(11):1040-1044
目的:探讨新型胸锁钩钢板治疗胸锁关节周围不稳定性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应用胸锁钩钢板对32例成年胸锁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25~76岁,平均42岁;胸锁关节前脱位12例,胸锁关节后脱位5例,锁骨内侧端骨折10例,骨折合并脱位5例。胸锁关节前骨折脱位采用标准胸锁钩钢板,后脱位则在钢板钩的远端,即胸骨柄前方加用螺母和垫片,预防术后再脱位。根据Rockwood评分法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手术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X线片及CT显示胸锁关节解剖位置正常,内固定位置良好。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3~6个月骨折达Ⅰ期愈合,胸锁关节无再脱位,锁骨内侧端解剖结构均恢复,功能满意,其中9例患者胸锁关节周围存在肿胀,但无疼痛等症状。Rockwood评分结果12.78±1.43;疗效优24例,良8例。结论:使用该新型胸锁钩钢板治疗胸锁关节周围不稳定性骨折,内植物固定确实可靠,安全性高,操作简便,为治疗此类创伤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